# 摘要
- 阿伦。甘地:”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
- 我一心分析和确定错误的性质,而忽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 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
-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讲冲突归咎于对方。
-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
-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替代回避责任的语言。
-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
-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选择新的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而非为了逃避惩罚,那他的行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 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
- 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
- 克里希那穆提:“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 鲁思。贝本梅尔:“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
- 如果我们的回答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
- 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 区分感受和自我评价。
- 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 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景,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
- 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 我们可以通过 “我(感到)… 因为我…” 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 我们帮助别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 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为可贵。
- 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
- 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需要,提出具体的需求。
-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
- 更为常见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
- 我们在和另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希望有所回应。
- 对自己的人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答。
- 对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多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
- 如果一个人想要了解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 分析妨碍了倾听。
- 急于采取行动使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状况。
- 询问前,先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 在给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
-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
- ** 约瑟夫。坎伯:“为了幸福,必须把 “别人怎么看我” 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
- 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 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 “不过”“可是”“但是” 之类的词语。
- 尽快提醒说话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说的人更希望对方打断,而不是假装在听。
- 倾听有赖于我们体会别人的能力。
-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培养对自己的爱。
- 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
- 当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体会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 感到遗憾时,我们试图了解过去的行为所要满足的需要。
- 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 我们误以为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回报。
- 最危险的行为也许是 “因为别人的要求” 我们不得不做。
- 希望他人因为内疚发生改变,就是我们将刺激和原因混为一谈。
- 专注我们的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 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 使用防卫性的强制力,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而不是为了惩罚,羞辱或谴责他人。
- 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
- 哥达。梅厄:“不要那么谦虚,因为你没有那么强大。”
- 保持对感激的渴望和充分表达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