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美]摩尔-95


# 摘抄

  1. 人们往往会忽视重要的因素,会无视和我们所持的观点相抵触的思想。
  2. 得出结论的时候也就是形成信念的时候。
  3. 客观断言的特征是:它的真或假不依赖于思考者认为它是真的还是假的。
  4. 可以支持结论的前提是必须是真的。
  5. 可以支持结论的前提必须是和结论相关的,而且必须是和结论的 “真” 相关的。
  6. “没有人会喜欢 X 的!” 比 “大家都喜欢 Y” 更加能让人们支持 Y。是消极偏见 —— 人们相信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的倾向。
  7. 人们往往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积累收入,即损失规避。
  8. 人与人之间并不需要多少共同点就能构建出一个组群的身份和归属感。
  9. 不幸的是,证据显示就算人们已经了解到高于平均水平错觉的存在,他们仍旧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更能够不被这种错觉影响。
  10. 对于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时候贸然相信都是不明智的。
  11. 演绎论证之可靠与否,丝毫不决定于人们是否真的被他说服了。
  12. 人类常常对有理有据的观点表示中立而对最差的论证引起共鸣。
  13. 直到试图追求精确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模糊的。
  14. 整体的特征未必为构成整体的各独立部分所具有。
  15. 评估可信度要从两个不同层面着手:第一是断言本身,第二是断言的来源。
  16. 要在相信利益相关方之前相信利益无关方。
  17. 衡量专家资质的最可靠的声誉是在所从事的领域里其他专家心目中的声誉。
  18. 从某个来源发布的信息的质量不会优于该来源本身。
  19. 广告是尽力抑制人类智力从中牟利的科学。
  20. 修辞力可能影响人的心理,但它本身并不能确认什么。
  21. 在影响人的态度方面,委婉语起着重要作用。
  22. 运用暗示的手法使我们不必实际指明就可以委婉曲折地表达对人,对事的反对意见。
  23. 仅仅取笑别人的立场并不等于提出对该立场的反对意见。
  24. 夸张可以使一个不该有那么强说服力的判断更具说服力。
  25. 要警惕用百分比变化来表达的比较。
  26. 人们有时也会用 “显而易见” 引出一个绝非显而易见的判断。
  27. 替代证明知识替代品,它们并不是真正的证明或证据。
  28. 宣传的本质就是要简要并不断重复。
  29. 信念源于证据和论证。
  30. 要意识到虽然多数人打算善意地告诉你它的确相信的,但想愚弄你的也大有人在。
  31. 我们越来越难以发现在重大问题上的严肃讨论,而煽动情绪,促成条件反射的修辞技巧则越来越充斥于言谈。
  32. 但愤怒只是一种情绪,并不是任何其他事件的证据。
  33. 由一件事所引起的愤怒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另一无关事物的评价。
  34. 当愤怒或恐惧的时候,人们就不会清晰地思考了。他们会陷入盲从。
  35. 一厢情愿的思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有时候它能让我们不再努力去理性行事。
  36. 大多数人相信某件事是事实,但并不能成为它就是事实的证据。
  37. 人们乐于接受别人都接受的观点,而不是停下来思考是否的确有理由支持该观点。
  38. 错误的行为之间并不会相互抵消从而使其中一种错误消失。
  39. 我们不能把提出某断言的主体的特征与该断言本身的特征混为一谈。
  40. 在还有其他选项时,却局限于两种极端的选择,就犯了虚假的两难境地的谬误。
  41. 划界谬误指,在事实上并未必要精确划线的场合,坚持认为要爱某个精确的点上画这样一条线。
  42. 滑坡论证相当有影响力,因为在心理上,一件事确实常常会引起另一件事,即使在逻辑上并非如此。
  43. 不恰当地将举证责任分配给争论的某一方,就是错置举证责任。
  44. 乞题:把正在争论中的假定为真,貌似给出论证。
  45. 民意调查不可靠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对问题的提法。
  46. 用泛泛的名称来描述各具特色的个体,所起的作用除了表明态度之外,并没有提供任何实质信息。
  47. 适当的解释不能是过于复杂的、不一致的、与已知理论和事实不相容的以及不可检验的。
  48. 错误的根源在于没有排除巧合、潜在原因、混淆因果等。
  49. 一致性原则:同样的个案必须同等对待,同等对待的个案必须情况相同。

# 书评

这是批判性思维课老师推荐的书,在书架上放了 3 年,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感觉到有点可惜,应该早点看这本书的。里面说的很多道理在我吃了很多思维上的亏才领悟过来,早点看这本书也许就少去很多迷茫的时间,少做错误的决定了。我常对自己的想法有中迷之信任,按照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想法,其实存在着很多有问题的地方。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常犯的错误应该是无视与自己观点相抵触的事实,常常会先得到结论,后寻找论据,习惯性无视一些不能理解的事实。而且经过最近的诺佩西访台时间,我对自己的思维的复盘,发现在这件事上犯了很多书中的错误。起初我并没怎么关注这件事,因为我认为这件事并不能改变台海局势,只能恶心中国,然后随着内宣和知乎上人们的群情激奋,貌似收复台湾成为了一个可选项。

而事实是佩洛西成功访台,一群人,包括我在内都被破防了。那天晚上我很难受,睡都睡不好,但当我经过一个晚上的冷静,思考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相信会收复台湾?支撑我的理由有内宣和知友们群情激奋的回答,还有其他理由吗?我问自己,好像没有了,我开始意识到我怎么这么轻易就相信了一个观点并为其产生了情感的波动。大多数人相信某件事是事实,但并不能成为它就是事实的证据。而且有大量有理有据的回答是讲述其他方案的,论证现在不太可能收复台湾。但我却没有相信有理有据的回答,而是相信那些诉诸情感的回答。令我难受的是我们越来越难以发现在重大问题上的严肃讨论,而煽动情绪,促成条件反射的修辞技巧则越来越充斥于言谈。令我更难受的是,我居然没有识别出其中的问题,而任由情绪控制我的思维。仔细想想,他们的回答中充满着逻辑漏洞,例如虚假的两难境地:要不收复台湾,要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但正如中国后续的动作,证明现实不只这两种选项,还有很多处理方案。还有滑坡谬误:只要在诺佩西访台上让步后,然后就会一直向美国让步。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双方互相切香肠罢了。还有其他错误,其实只要认真思考,不难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我只是一厢情愿的相信我们能收复台湾,因为这个是我们新中国建立后的一块心病,可能是这种朴素的情感让我去相信。这也提醒我自己的理性的有限,对应重大问题,应该思考更多。

批判性思维对我们的思考和日常生活有着巨大的帮助,可以帮助我们分辨现实生活中各种是似而非的观点。尤其是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分辨有价值的信息变得尤为重要。要意识到虽然多数人打算善意地告诉你它的确相信的,但想愚弄你的也大有人在。还是有很多不怀好意的人打算利用这个来割韭菜的。本书唯一令我不太喜欢的是演绎推理的部分,因为有点绕,而且这种真值推理激起了我离散数学的 PTSD,其他部分的可读性都很强,不用担心有什么阅读门槛。


文章作者: xiqin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xiqin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