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 因此,以孝及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就成了儒家豪族人物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 三令表明了曹操政策之所在 —— 标准是才,不是道德。
- 袁绍是有后继人的,他的继承人就是司马懿。
- 刘备虽自云汉朝的宗室,可是渊源既远,又不能记其世代之数,实亦等同于寒族。
- 故孙吴政治社会的势力完全操在地方豪族之手。
- 概言之,江东有文化的名家顾、陆、朱、张等和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的结合,便形成了孙吴政权。
- 魏,蜀的出现和灭亡,反映了豪族儒门的统治动摇和稳定。
- 东晋之初,乃取天竺 “竹林” 之名,加于 “七贤” 之上,成为 “竹林七贤”。
- 所谓清谈,实始于郭泰,成于阮籍。
- 由此可知,名教与自然相同之说之所以成为清谈的核心,原有其政治的实际功用。
- 那时候的西晋官场是,一面侈谈名教与自然 “将无同”,一面穷极奢侈享受,名士与高官合为一体,而变乱就在这种风气中孕育。
- 所谓胡、羯、鲜卑、氐、羌就是 “五胡”。
- 羯人实则赭羯之人,亦即月氏人。
- 从语言、生产、习俗来看,氐族和西南夷族南诏之先六诏,实同出一源。
- 即胡族和胡族之间的融合将让位与胡汉之间的融合;以地域区分民族将让位于以文化区分民族。
- 胡族部落系统用于打仗,汉族编户系统用于耕织。
- 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大变动,可是说就是由人口的大流动、大迁徙问题引起的。
- 北方人民的大规模流动,是从刘渊起兵开始的。
- 如果说宋武帝刘裕的兴起依赖于京口北府集团的武力,则梁武帝箫衍的兴起依赖于的是襄阳集团的武力。
- 南朝商品与城市都比较发达,北朝则以农业和坞为重要。
- 真实的桃花源应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的武陵。
- 南朝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东晋,二为宋、齐、梁,三为陈。
- 北人轻视南人有传统。但是南北士族之间,占主要地位的,是阶级和信仰的一致。这决定了他们不是分,而是合。
- 在孙泰欲起兵之前,五斗米道,已成为一种隐伏于朝廷的大势力。
- 楚与东晋及宋,齐政权的转移有关,谿与陈朝的建立有关。
- 这个京口楚子集团为东晋南朝数百年武力之所出。
- 东晋需要它来维系,也就必易为它所替代。
- 襄阳的得失与荆襄的胜负,往往影响到历史的变迁。
- 楚子的天下,桓彝可谓是一个开创人,梁武可谓是一个结束人。其显赫者为刘裕。
- 南朝前朝宋,齐,梁的政治史,概括言之,是以北人中武装善战的豪族为君主,而北人中不善战的文化高门为公卿,相互利用,以成统治之局的历史。
- 货币本用铜铸,在梁朝出现了一种异常的现象,即为铁币来取代铜币。
- 可是就在这种太平盛世中,整个上层社会在腐烂下去,严重的政治危机在隐伏中。
- 陈为北人低门与南方蛮族相结合所建立的朝代。
- 但又一点是相同的,即在一个系统或一个机构中,名实不符;在不同系统之间,此一系统的权力为旁一系统所侵占。
- 君主为贵族争权,在同一系统中,把重权寄给原系微不足道的小官。
- 位高者无权(多为士族),有权者位很低(多为寒人)。
- 南北比较,经济,武备,北方远胜于南方。
- 在古代以耕织为基础的农业社会里,人口的优胜也就是经济的优胜。
- 北朝军事胜于南朝,可用组织之密,骑术之精,斥候之明三语来概括。
- 北朝之所以不能一举吞并南朝,主要在于内部民族与文化问题没有解决。
- 北朝整个胡族不及汉人多,统治者胡族又不及被统治者胡人多,以此极少数人统治极大多不同种族的民族,问题遂无穷无尽。
- 在我国历史上,统一不能从血统着手而要看文化高低。
- 总之,当北朝民族问题尚未解决之时,则南北分;一旦解决,则南北合。
- 看似外表或形式,实际能够决定性质或内容。
- 在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是一项最重要的政策。
- 六镇起兵最大的现实问题,在于改变了北朝的历史。
- 汉人为兵在北魏不占重要地位,重要的是鲜卑与高车军。
- 北魏的兵主要由鲜卑及其他少数民族充当,农业主要由汉人担负。
- 自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以夏变夷”,遂至崇文鄙武,把武人排斥在清途之外。
- 六镇军人是北齐,北周的统治者。
- 在研究北朝民族问题的时候,不应过多地去考虑血统的问题,而应注意 “化” 的问题。
- 北齐鲜卑化的风气极盛。
- 胡小儿能以人工于歌舞称王,波斯狗也能受封为仪同郡君,说明北齐鲜卑贵人爱好西胡习俗到了何种程度。
- 府兵为中央军队,乡兵为豪族的私兵,府兵与乡兵为两个系统。
- 府兵将领豪族化,有土地,有部曲(乡兵),是关陇集团变得牢不可破的关键所在。
- 周武帝改军士为侍官,即变更府兵的部属观念,使府兵直隶于君主。
- 唐代府兵的基本条件,即军民合一,实已完成于隋文帝之世。
- 复姓,表明汉化的主流,终究战胜了鲜卑化的逆流。
- 佛教的移植中国,可视为一个以宪法结合的外国(夷)贵族集团,插入到中国(华)社会中来。
- 道生创立顿悟义,非凭空想,而是阶级、人事变动的反映。
- 南朝文学界极重要的发明为四声。
# 书评
- 有权力的时候也需要妥协,各地方势力十分强悍。强宗望族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民族问题也是如此。
- 这就是政治的智慧,为了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在九品中正制下居然有这种操作,驱狼吞虎,有名无实,最终只能都成为皇帝的玩物。越多越杂,就越凝聚不了力量,实际上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但作为皇权衰退的过渡时期的无奈之举。
- 只重种姓,不论人伦。是孝文帝为了保护自身民族社会地位的无奈之举。
- 让我了解到了分析问题一定要根据当时的阶级情况,有很多现今的社会状况下难以理解的政策也许数学当时社会问题的最优解。有许多表面上,释义上的变更往往蕴含其内在的逻辑与思考,名与实事实会互相影响的。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名正言顺的重要性,在古代社会,谁是正统,立国之本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所以为什么一些君主急着去发动战争,因为他需要一个理念去凝聚国人的共识,使国家不至于分崩离析。
- 优点在于引用了很多文献,缺点也在于引用了很多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