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美]穆来纳森-97


# 摘抄

  1. 稀缺是 “拥有” 少有 “需要的感觉。
  2. 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3. 无论大脑的主人是否愿意,稀缺都会牢牢地俘获他的注意力。
  4. 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
  5. 孤独者非常善于记住与他人互动等社交内容的细节。
  6. 对稀缺的感觉,取决于可用的资源和我们自身的体验。
  7. 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人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人们的执行控制力。
  8. 稀缺会进一步延续并加剧稀缺。
  9. 稀缺会迫使人做出选择,所有抽象的事物都会变得具体起来。
  10. 无论是有关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这就是 “专注红利”。
  11. 佯装稀缺是很难做到的。
  12. 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 “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 “管窥” 之见 —— 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
  13. 管窥会放大其他事物的成本,缩小其他事物的收益。
  14. 对一项事物的专注会抑制竞争意识。
  15. 因为买不起保险,反而要承担经受不起的风险。
  16. 正如外部噪声会干扰我们进行清晰而有序的思考一样,稀缺也会让我们产生内部干扰。
  17. 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 —— 不是减少某人与生俱来的带宽容量,而是减少其当下能用得上的容量。
  18. 一旦你意识到意志力不过是是学习如何控制注意力和想法时,就能开始提高自身的意志力了。
  19. 稀缺会形成带宽负担,而这就意味着,稀缺不仅会降低流体智力,而且会降低自我控制力。
  20.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21.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22. 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装箱时空间充裕而产生的 “副产品”。
  23. 人们常常会通过坚持最初的计划来避免选择的负担,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不去做选择。
  24. 余闲不仅会令你免于权衡,而且还以为着:即使 i 犯了错误,也不会让你遭受实实在在的牺牲。
  25. 稀缺不仅提高了失误的成本,也为人民创造了更多机会去犯下错误,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26. 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27. 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
  28. 专业技能,也就是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够对认知产生改变。
  29. 需求的言论始终存在于穷人心中,挥之不去,从而造就了他们自身的内化尺度。
  30. 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会因管窥负担而丧失。
  31. 借用与稀缺同时存在。
  32. 今天的稀缺将造就明天更大的稀缺。
  33. 明天的稀缺注定无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样俘获你的注意力。
  34. 现时偏见,人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作为代价,过高地估计即刻的收益。
  35. 可以,管窥心理会限制每一个人的视野。
  36. 改变心态,才是人们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37. 对稀缺进行放大的行为,就像复利一样,会使最初的稀缺变本加厉。
  38. 你一直 “知晓” 的事实,现在却成了突如其来的惊诧。
  39. 制定计划很重要,但不紧急,而这类事情正是管窥心态导致我们所忽略的事情。
  40. 如果某个人需要持续地抵御诱惑,那么他的意志力就会被耗尽,想要逃离稀缺陷阱就会变得更难。
  41. 如果它现有的余闲不足以应对大的突发事件,那他就会重新回到稀缺心态之中。
  42. 如果你和我们一样,就很可能依然会记得在某些社交场合中,你特别希望一切进展得很顺利,但却在那一刻表现得十分笨拙。
  43. 如果关注度过低,表现就会变弱;而若关注度过高,表现同样会被削弱。
  44. 更麻烦的是,你越是尽力不去想一件事,就越是会想到它。
  45. 自由裁定能力的缺乏会导致一种极端形式的稀缺。
  46. 良好的教养水平需要足够的带宽、复杂的决策能力和自我牺牲精神。
  47. 无疑,教育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对待教育的方式,就好像穷人受教育时并不会为此而付出代价一样。
  48. 节约带宽能带来高额回报。
  49. 许多系统的正常运转,都以余闲的存在为前提。
  50. 这种组织会解决紧迫问题,但对于非紧急事务,无论其重要性有多高,都会被搁置。
  51. 对组织而言,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对余闲进行管理,确保余闲的存在。
  52. 真正有效率的人,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
  53. 我们在安排时间时,也总是忽略带宽。
  54. 时间稀缺的人,每天都工作很多个小时 —— 他们总想要在一天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做一点事,他们会忽略问题,遇到了就打个 “补丁” 完事。
  55. 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将有效的带宽最大化,而非将工作的小时数最大化。
  56. 对稀缺进行管理,有一种简单而常常为人低估的方法,那就是对 “管子” 视野之内的事物施加影响。
  57. 当忽略问题存在时,改变行为的结果往往比直接与其对抗更有效。
  58. 只要有可能,就要将警醒行为转变为一次性行为。
  59. 你以为保持灵活度是在帮自己,但却让自己产生了拖延和分心。
  60. 我们的带宽承受负担时,最简单的障碍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61. 在充满稀缺的世界中,漫长的截止日期就是酿造麻烦的问题所在。
  62. 带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做出的选择。
  63. 沿着稀缺的线索向上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充裕:萧条,是由我么在繁荣阶段的行为所导致的;最后一刻的拼凑,是由我们之前几周的不作为所造成的。

# 书评

书中举了一个印度农民的例子:农民短期借款的最多的是学费和肥料费。作者觉得很难理解,因为这两种费用并不是临时出现的,而是可以预见的,为什么农民不会提前存款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一开始也觉得这些农民的行为很难以理解,但是仔细想想其实我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与他们在金钱上不同,我是经常在时间上犯错误。最典型的是在转专业的事情上,在入学的时候我就有了转专业的打算,然后到学校出转专业要求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并不符合学校的要求。而且学校的要求并没有发生变化,而我之前这么久居然没有想要去看一下学校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这一度让我难以接受。

看完这本书后我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了回忆,我在忙什么呢?我在学本专业的课程,当时的我被数学分析和解析几何折腾得不轻,而且贪心的我还在自学计算机的课程。按照本书的观点,当时的我处于时间上的稀缺,我力图榨干自己的时间去兼顾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学习。同时安排了过重的任务,缺乏休息时间,精神上的负担并不轻,所以看似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其实效率并不高,按本书的观点是带宽被稀缺降低了。由此我并没有时间去长远考虑,每天都疲于奔命的解决当前的任务,并且心中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转专业离我还很远,等我忙完这个就开始规划。当时的我就像是一个杂耍的小丑,眼中只有正在下落的球,奋力接住并将其抛起,并没有余闲去看看上方还有什么类型的球会下落。当你连问题都没有看到的时候,你是不会想着去解决它的。终于转专业的小球掉到我的手上,此时没有准备的我自然无法成功将其抛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机会从手中溜走。当时处于一个很迷茫的状态,一方面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对未来也没有计划。

如果我一直按照这个状态学习的话,我想我应该会很辛苦的同时难以取得任何成就。此时事情发生了变化,由于对转专业失败的心灰意冷,我放慢了自己的脚步,尝试放空自己。我开始学一些课外的知识,例如重新开始看小说,学做视频,在知乎上写回答。最重要的是我暂时放下当前的任务,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没想到虽然每天学习的时间变少了,但是我的效率提高了不少,因为此时的我有时间对未来进行规划的。当时的我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当时的状态变好了。现在想想按照本书的理论,我的状态变化其实源于我的余闲产生了变化,降低了对于时间的稀缺,眼前不仅有当前要做的事情,还有对未来的规划,因此我会舍弃一下对未来其实没啥用的任务,这又降低了对时间的稀缺。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我的带宽提升了,效率也提高了。我只可惜没有早点看到这本书,并利用里面的想法来提高自己的效率。由此回想确实如此,当我忙于各种事情时,我通常既辛苦又没有学到什么,反而是余闲的时候学到了不少提高效率的方法。所以当你觉得自己为各种事情疲于奔命的时候,不妨慢下来,想想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文章作者: xiqin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xiqin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