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抄
- 稀缺是 “拥有” 少有 “需要的感觉。
- 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 无论大脑的主人是否愿意,稀缺都会牢牢地俘获他的注意力。
- 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
- 孤独者非常善于记住与他人互动等社交内容的细节。
- 对稀缺的感觉,取决于可用的资源和我们自身的体验。
- 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人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人们的执行控制力。
- 稀缺会进一步延续并加剧稀缺。
- 稀缺会迫使人做出选择,所有抽象的事物都会变得具体起来。
- 无论是有关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这就是 “专注红利”。
- 佯装稀缺是很难做到的。
- 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 “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 “管窥” 之见 —— 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
- 管窥会放大其他事物的成本,缩小其他事物的收益。
- 对一项事物的专注会抑制竞争意识。
- 因为买不起保险,反而要承担经受不起的风险。
- 正如外部噪声会干扰我们进行清晰而有序的思考一样,稀缺也会让我们产生内部干扰。
- 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 —— 不是减少某人与生俱来的带宽容量,而是减少其当下能用得上的容量。
- 一旦你意识到意志力不过是是学习如何控制注意力和想法时,就能开始提高自身的意志力了。
- 稀缺会形成带宽负担,而这就意味着,稀缺不仅会降低流体智力,而且会降低自我控制力。
-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 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装箱时空间充裕而产生的 “副产品”。
- 人们常常会通过坚持最初的计划来避免选择的负担,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不去做选择。
- 余闲不仅会令你免于权衡,而且还以为着:即使 i 犯了错误,也不会让你遭受实实在在的牺牲。
- 稀缺不仅提高了失误的成本,也为人民创造了更多机会去犯下错误,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 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 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
- 专业技能,也就是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够对认知产生改变。
- 需求的言论始终存在于穷人心中,挥之不去,从而造就了他们自身的内化尺度。
- 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会因管窥负担而丧失。
- 借用与稀缺同时存在。
- 今天的稀缺将造就明天更大的稀缺。
- 明天的稀缺注定无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样俘获你的注意力。
- 现时偏见,人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作为代价,过高地估计即刻的收益。
- 可以,管窥心理会限制每一个人的视野。
- 改变心态,才是人们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 对稀缺进行放大的行为,就像复利一样,会使最初的稀缺变本加厉。
- 你一直 “知晓” 的事实,现在却成了突如其来的惊诧。
- 制定计划很重要,但不紧急,而这类事情正是管窥心态导致我们所忽略的事情。
- 如果某个人需要持续地抵御诱惑,那么他的意志力就会被耗尽,想要逃离稀缺陷阱就会变得更难。
- 如果它现有的余闲不足以应对大的突发事件,那他就会重新回到稀缺心态之中。
- 如果你和我们一样,就很可能依然会记得在某些社交场合中,你特别希望一切进展得很顺利,但却在那一刻表现得十分笨拙。
- 如果关注度过低,表现就会变弱;而若关注度过高,表现同样会被削弱。
- 更麻烦的是,你越是尽力不去想一件事,就越是会想到它。
- 自由裁定能力的缺乏会导致一种极端形式的稀缺。
- 良好的教养水平需要足够的带宽、复杂的决策能力和自我牺牲精神。
- 无疑,教育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对待教育的方式,就好像穷人受教育时并不会为此而付出代价一样。
- 节约带宽能带来高额回报。
- 许多系统的正常运转,都以余闲的存在为前提。
- 这种组织会解决紧迫问题,但对于非紧急事务,无论其重要性有多高,都会被搁置。
- 对组织而言,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对余闲进行管理,确保余闲的存在。
- 真正有效率的人,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
- 我们在安排时间时,也总是忽略带宽。
- 时间稀缺的人,每天都工作很多个小时 —— 他们总想要在一天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做一点事,他们会忽略问题,遇到了就打个 “补丁” 完事。
- 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将有效的带宽最大化,而非将工作的小时数最大化。
- 对稀缺进行管理,有一种简单而常常为人低估的方法,那就是对 “管子” 视野之内的事物施加影响。
- 当忽略问题存在时,改变行为的结果往往比直接与其对抗更有效。
- 只要有可能,就要将警醒行为转变为一次性行为。
- 你以为保持灵活度是在帮自己,但却让自己产生了拖延和分心。
- 我们的带宽承受负担时,最简单的障碍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 在充满稀缺的世界中,漫长的截止日期就是酿造麻烦的问题所在。
- 带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做出的选择。
- 沿着稀缺的线索向上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充裕:萧条,是由我么在繁荣阶段的行为所导致的;最后一刻的拼凑,是由我们之前几周的不作为所造成的。
# 书评
书中举了一个印度农民的例子:农民短期借款的最多的是学费和肥料费。作者觉得很难理解,因为这两种费用并不是临时出现的,而是可以预见的,为什么农民不会提前存款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一开始也觉得这些农民的行为很难以理解,但是仔细想想其实我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与他们在金钱上不同,我是经常在时间上犯错误。最典型的是在转专业的事情上,在入学的时候我就有了转专业的打算,然后到学校出转专业要求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并不符合学校的要求。而且学校的要求并没有发生变化,而我之前这么久居然没有想要去看一下学校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这一度让我难以接受。
看完这本书后我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了回忆,我在忙什么呢?我在学本专业的课程,当时的我被数学分析和解析几何折腾得不轻,而且贪心的我还在自学计算机的课程。按照本书的观点,当时的我处于时间上的稀缺,我力图榨干自己的时间去兼顾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学习。同时安排了过重的任务,缺乏休息时间,精神上的负担并不轻,所以看似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其实效率并不高,按本书的观点是带宽被稀缺降低了。由此我并没有时间去长远考虑,每天都疲于奔命的解决当前的任务,并且心中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转专业离我还很远,等我忙完这个就开始规划。当时的我就像是一个杂耍的小丑,眼中只有正在下落的球,奋力接住并将其抛起,并没有余闲去看看上方还有什么类型的球会下落。当你连问题都没有看到的时候,你是不会想着去解决它的。终于转专业的小球掉到我的手上,此时没有准备的我自然无法成功将其抛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机会从手中溜走。当时处于一个很迷茫的状态,一方面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对未来也没有计划。
如果我一直按照这个状态学习的话,我想我应该会很辛苦的同时难以取得任何成就。此时事情发生了变化,由于对转专业失败的心灰意冷,我放慢了自己的脚步,尝试放空自己。我开始学一些课外的知识,例如重新开始看小说,学做视频,在知乎上写回答。最重要的是我暂时放下当前的任务,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没想到虽然每天学习的时间变少了,但是我的效率提高了不少,因为此时的我有时间对未来进行规划的。当时的我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当时的状态变好了。现在想想按照本书的理论,我的状态变化其实源于我的余闲产生了变化,降低了对于时间的稀缺,眼前不仅有当前要做的事情,还有对未来的规划,因此我会舍弃一下对未来其实没啥用的任务,这又降低了对时间的稀缺。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我的带宽提升了,效率也提高了。我只可惜没有早点看到这本书,并利用里面的想法来提高自己的效率。由此回想确实如此,当我忙于各种事情时,我通常既辛苦又没有学到什么,反而是余闲的时候学到了不少提高效率的方法。所以当你觉得自己为各种事情疲于奔命的时候,不妨慢下来,想想是不是忽略了什么。